激流滾滾,紅軍戰士駕起小舟,奮勇渡江……身處貴州省遵義市的“偉大轉折劇場”,思緒瞬間被拉回歷史上的重大時刻。這臺以遵義會議為背景、融合科技手段的大型長征文化沉浸式劇目,今年1月開演以來吸引了眾多觀眾。“科技賦能,跨越時空,讓觀眾與歷史共情,傳承弘揚紅色文化。”貴州偉大轉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通成介紹。
與此呼應,位于貴陽的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紅飄帶”,以“文化+科技+旅游”的方式吸引觀眾,1年來演出場次超8300場,接待觀眾100萬人次。這兩個紅色文化演藝場館,與遵義會議紀念館、四渡赤水紀念館一起,成為貴州紅色文化展示展陳的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貴州立足省情,大力實施紅色文化重點建設、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工程,印發《關于統籌實施多彩貴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工作方案》,從高質量開展文化研究闡釋、推進文化保護與傳承利用、提升文化展示展陳等9個方面,明確128項重點舉措。
強化保護傳承,激活創新基因。貴州省建立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機制,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點工作,聘請121位全國知名專家成立學術委員會,出版一批學術著述、通俗讀本、文學精品。目前,貴州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項,認定歷史建筑1655處,查明有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布點4300余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0余人。新編歷史京劇《陽明悟道》主演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民族民間舞《那山·那水·那人家》《匠心》入圍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屯堡文化挖掘研究日益系統深入,《屯堡文叢》首批圖書出版發行。
莽莽群山之間,布滿青苔的城墻綿延遠伸,這里是貴州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墻體上標注的反射片,專門監測文物沉降、位移等異常情況。掉落的石塊要編號、物歸原位,連補種的青苔也要保持原生態。”遵義海龍屯文化遺產管理局局長吉桃介紹,從對遺址進行系統性保護修復,到15212件出土文物完成移交,如今的海龍屯煥發勃勃生機。
打造“文化+”產業鏈,激發市場活力。貴州利用753處長征不可移動文物、757個中國傳統村落、31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建設了一批標志性文旅融合項目,多點支撐、多業共生、多元融合的文旅格局加快形成。今年前三季度,貴州接待游客量、旅游總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1.0%、14.8%。
筑牢群眾基礎,做足特色文章。“村超”“村BA”由“爆紅”走向“長紅”,貴陽“路邊音樂會”留住人間煙火氣,鼓藏節擺鼓藏宴、姊妹節萬人盛裝游演彰顯獨特民族風情……貴州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夜幕降臨,一陣高亢、婉轉的女高音響起,黎平縣肇興侗寨瞬間熱鬧起來。鼓樓下,各侗族村寨歌隊輪番登場,獻上一曲曲原生態的侗族大歌。“本來只是寨里的一場演出活動,沒想到吸引了周邊130多支歌隊,還增加了盛裝巡演、品侗家美食活動。”肇興村的非遺傳承人陸艷玉說,“大家白天是果農、小店主,晚上當演員排練,樂在其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工作導向,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出更多具有貴州特色、全國知名的文化精品、文化品牌。”貴州省委書記徐麟表示,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加快建設多彩貴州文化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