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第四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新大會上,中國旅游協會向全行業推介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案例。
第四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案例征集活動共收到近140個案例,共有126個精彩案例在中國旅游協會的宣傳平臺上陸續選登。其中,貴州兩個案例入選,分別為:首屆全國民宿職業技能(美食烹飪)大賽貴州賽區:展現民宿餐飲烹飪技能,推動民宿業發展和貴州烏江寨國際旅游度假區:“村民參與、公司管理、政府主導”的高品質旅游度假目的地。
相關鏈接:
(一)首屆全國民宿職業技能(美食烹飪)大賽貴州賽區:展現民宿餐飲烹飪技能,推動民宿業發展|第四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案例(92)
全國首創
“首屆全國民宿職業技能(美食烹飪)大賽”為全國首創的民宿行業大型品牌系列活動,活動旨在通過展現民宿餐飲烹飪技能,推動民宿旅游產業發展,提高民宿行業在疫情常態化下的對沖能力,提高民宿的營收水平。把首屆全國民宿美食烹飪大賽的第一站放在貴州,是因為黔菜作為全國知名菜系,具有獨特的魅力、多元的文化、食材的多樣性和巨大的發展空間。經過舉辦此次活動,既能發現黔菜之美、食材之美、制作者之美,還能發現承載、展示、推廣黔菜之美的全新窗口和平臺,即民宿之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貴州民宿美食和服務的挖掘,拓展民宿產業鏈條、助推民宿黔菜產業發展,弘揚黔菜文化;對地方政府如何通過美食,把食材和人才培養與民宿、社區、農業、鄉村振興高度融合,可以提供很好的啟迪和經驗。
貴州賽區活動共分為民宿申報、專家初選、實地考察、現場決賽四個階段。民宿申報階段采取各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門推薦、貴州旅游協會鄉村旅游與民宿發展分會推薦兩種方式報名,組織專家評委會對候選民宿申報資料、資質進行審核和論證,初選一批民宿主廚和民宿特色菜進入實地考察階段,專家赴實地對復選民宿進行體驗式考察及菜品指導,選出16位民宿主廚(攜16個民宿特色食材及民宿特色菜)進入決賽。最終,決賽對“黔菜匠心”菜品從現場食材展示、烹飪、民宿主人文化表達三個方面進行評判。
專家給力
此次活動在考察階段,通過邀請貴州省各市州餐飲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及知名烹飪大師對各民宿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在專業技能、流程品控、菜肴創新、文化表達等多方面給予指導,助力此次大賽參賽主廚餐飲服務接待質量的全面提升。
選手反饋
在本次大賽中,不僅精選出了深藏在鄉野中的民宿美食,也對民宿美食發展和推廣、民宿服務提升、飲食文化弘揚起到了積極作用,獲得了評審專家、民宿主、在場游客的一致好評。賽后選手紛紛表示希望多多舉辦此類活動,展示更多的民宿風采與黔菜文化,發現和推出更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個性特征的民宿特色菜、優秀主廚、特色食材。獲得大賽第一、三等獎的宏錦園(貴州宏錦巾幗餐飲文化創業基地)、尋籬原舍旅店等民宿主表示,賽后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與各地媒體宣傳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流量與關注。實現了大賽幫助民宿行業增加營業收入,拓展收入來源,讓美食型民宿和民宿的美食成為提高民宿競爭力的主要內容,吸引更多消費者到民宿品嘗美食的初心。作為大賽的指導專家及評審團成員的貴州省餐飲行業商會也表示希望可以多舉辦此類活動,并將繼續關注民宿餐飲,組織專家對民宿廚師進行指導幫助。
示范意義
首屆全國民宿職業技能(美食烹飪)大賽貴州賽區由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旅游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主辦,貴州旅游協會鄉村與民宿分會、貴州多彩旅游產業發展研究院協辦。貴州首家民宿嚴選平臺“享趣睡”平臺支持。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首屆全國民宿職業技能(美食烹飪)大賽正式拉開了序幕,也為各地方賽區提供了新穎、完善的初次舉辦經驗。尤其是此次參評標準的文化性評分給評審團專家及各舉辦地負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化性主要表現在民宿主講述食材、烹飪技法、菜品的故事,尤其是通過美食和民宿消費者之間發生情感聯系的故事。在文化性表達環節中得知,此次獲得一等獎的安順市平壩區宏錦園團隊成員均為返鄉創業青年,他們與農戶一起發展平壩灰鵝養殖產業,既為消費者呈現美味又健康的本地美食,又讓大家體驗到鄉村創業之美,有力帶動當地鄉村振興。
(二)貴州烏江寨國際旅游度假區:“村民參與、公司管理、政府主導”的高品質旅游度假目的地|第四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案例(115)
貴州烏江寨國際旅游度假區于2016年10月開工建設,2022年投入運營,總面積5.08平方公里。是集觀光、休閑、度假、會展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業態的旅游目的地景區,依托于恬靜的自然環境和濃厚民俗氛圍,結合自然山勢與河道地形的環境綜合整治,系統地移建、修繕、復建和改建,呈現出一幅黔北民居群落畫卷。烏江寨以“共生思想”為理念(即傳統與現代共生、自然與人文共生、鄉土與時尚共生、村民與游客共生),整個度假區規劃以“一帶五街四區”,以烏江生態景觀帶貫穿民俗作坊體驗區、原住民生活區、廻龍島休閑區、高山農業體驗區和茶馬古道街、酒吧街、民族街、二次元街、美食街。
跟中國所有的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情況一樣,項目建設之初的烏江寨村落社會結構空洞化,以家庭為紐帶的傳統聚居形式走向衰落,青壯勞動力外流, 現存村民以低效傳統種植農業為主,交通不便,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傳統干欄式民居年久失修,人畜混居, 公用及家用衛生設施低劣簡陋。同時村里出現了人群分化,19歲到60歲中外出打工人數占到56.7%,現在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
這也是一個缺乏生機的古村。整個村的教育程度基本上以小學為主,極少數是高中生或大學生。村民經濟收入不高,其經濟來源主要是傳統的種植業,以玉米,辣椒,煙葉等為主。村人均收入每年不足4000元。村里只能保障基本的供電,供水問題無法解決,水源是未經任何處理的山泉水,利用自然水壓差做成了簡易自來水,沒有通天然氣,通訊網絡和網絡電視基本上都能保障,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也是這種自然村落無法回避的現狀。
緣起于《共生思想下傳統村落重建》辦法,經過6年的周期建設,烏江寨項目整體秉承“共信共行、共享共建”的理念,以“共生”思想為核心,以恬靜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古村落氛圍為依托,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為基礎,以分步實施、由點帶面為開發策略,打造“民居、民俗、民食”的黔北村落生態文明亮點,最終形成“村民參與、公司管理、政府主導”的高品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鄉村振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