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鲊是苗家人最喜歡的小吃之一。傳說,苗王攜女尋游山寨,至山民喳幺家中,喳幺家徒四壁,無以款待,就將小米拌以山棗一,放在火塘里蒸熟,取名“小米鲊”。苗王怒其不恭,然其女見小米鲊色澤燦爛,欣然食之,覺得甘香可口,笑語嫣然。苗王見狀食之,亦香亦糯,很是美味,轉怒為喜,令喳幺回寨專做小米鲊。逢各寨主來朝,必以小米鲊待之。苗疆各寨重大節慶,皆以苗王所賜小米鲊為上品,以示貴重。
苗族副食有肉食和蔬菜兩類。肉食以豬肉為主,其他的肉食有牛肉、羊肉、雞肉、鵝肉、狗肉、魚、野生動物以及禽蛋及制品。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韭菜、廣菜、蓮花白菜、窩筍菜、窩苣菜、芹菜、汗菜、西紅柿、茄子、辣椒、黃瓜、南瓜、絲瓜、及時鮮豆類等。苗族菜譜較簡單,有大眾湯菜、炒菜和涼拌菜三大類。大眾湯菜有清水湯菜、肉湯菜、酸湯菜、油湯菜四種類型。炒菜有爆炒和水炒兩種,涼拌菜有素涼拌和油涼拌兩類。苗族一般多吃湯菜。平時,將煮好的大眾湯菜用小鍋盛裝,置于“火塘”“嘎家多”(Ghab jib dul,意為火坑)的“三腳”上,鍋上橫架一塊手掌大小的薄木板,稱“鍋橋”,“鍋橋”上放拌有油、鹽、醬、醋、辣椒等調味品的“辣蘸”調味。“紅”、“白”喜事時,一般將肉放在大鍋內煮熟后撈出切片,裝進小鍋,以每鍋為一桌,眾人圍鍋而吃。
苗族請客一般喜用“長桌”。“長桌”是一塊寬約60到80厘米的后杉木板裝上四支腳而成的桌子,長約150到230厘米不等。用“長桌”請客時,一般擺在“堂屋”中間,桌上擺滿用碗或碟盛裝的各種湯菜和炒菜、肉魚及酒杯、酒碗。一般情況下,客人坐在進門靠右面桌邊,主人坐在靠里端橫頭,陪客的人一般坐在進門左面桌邊。請客吃飯一般為共餐制,以示親熱。苗族口味嗜酸喜辣,農忙時節上山做活,午餐以酸菜為開胃佐料,大眾湯菜酌酸,既可調味,又可健胃生津。冬天冰凍時節,以酸菜開湯就食,暑天以生酸菜泡井水作飲料,炒菜酌上糟辣,味道鮮美,日常生活離不開酸,故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趔趄”之說。苗族嗜好吃辣,大眾湯菜以辣子調制的“蘸水”調味,炒菜以辣子為佐料,涼拌菜更是少不了辣子面。
由于苗族居住地的地理條件較差,勞動強度大,多半借酒來舒筋活血,消除疲勞,因而養成嗜酒的習慣。家家戶戶都能自制酒曲,自釀各種泡酒、甜酒和燒酒。賓客來到之時或家有婚嫁喜慶,均以美酒作待客最高禮節,常用自釀村醪以饗賓朋。苗族飲酒一般為主賓對飲,酒至半酣,主人與客人交杯換盞以添酒興;酒酣深處,主客還要對唱酒歌以為娛樂。在請客飲酒場合,年輕婦女或新媳婦,要唱飛歌敬客人美酒。逢年過節,只要走進苗寨,不論走進哪家,均可一醉方歸。有的地方,還設有攔門酒,攔門酒用的杯子,很是奇特,用牛角制成,當遠方來的客人看到那牛角杯的時候,大多數都腿軟了。苗族人的熱情好客,可見一斑。